两赴边疆秉仁心,全心守望铸天山
阿勒泰蒙克牧场的清晨寒风凛冽,牧民们裹着厚厚的棉袍,在临时搭建的义诊点前排起长队。
人群中的老牧民巴图(化名)揉着脖子,眉头紧锁:“王院长,我这脖子疼了好几年,冬天疼得睡不着,放牧都没力气啊!”白大褂上沾着晨霜的王庭宏轻按他的颈椎,细问生活点滴——高寒环境、骑马奔波、缺乏蔬果的饮食,答案逐渐清晰。
这一幕,是长春市第二医院支援阿勒泰市人民医院专家王庭宏工作中最寻常的注脚。
两次援疆 怀医者初心投身边陲
2012年,30岁的王庭宏作为吉林省首批援疆医疗队员初抵阿勒泰,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亟待提升的医疗条件深深触动。当2023年长春市卫健委再次征召援疆人才时,已任长春市第二医院总务科科长的他再度请缨。
“那里有你的梦想,放心去吧!”年近古稀的母亲一句话,为他注入坚定力量。
这位两次跨越三千公里的医者,自此以阿勒泰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身份,将根深深扎进西北边陲。
技术破冰 让优质医疗扎根雪域
在义诊中,王庭宏发现,阿勒泰地区高发的颈椎病病因与其他城市不同,更多的是由于严寒导致肌肉痉挛、饮食单一影响颈椎代谢。
为此,他创立了阿勒泰地区首个颈椎病专科门诊,并融合中医整脊与个性化康复训练。牧民巴黑拉·阿布里哈森(化名)因严重颈椎病导致双手麻木、活动受限,经持续治疗竟重拾家务能力。老人含泪紧握王庭宏的手:“您就是我们的亲人!”目前,已有近200名各民族患者在颈椎病专科门诊治愈。
王庭宏的革新远不止于此。超声内镜让早期胃癌无所遁形,单孔腹腔镜实现妇科微创手术,CT引导穿刺为胸腹水患者带来新生……12项新技术填补地区空白,门诊量与手术量一年间猛增23.51%和18.47%。牧民们惊叹:“三甲医院的医术,真的来到了家门口!”
薪火相传 培育带不走的天山医疗队
“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王庭宏在启动“师带徒”计划时,誓言铿锵有力。25对师徒结对中,他指导哈萨克族医生特列克与那尔波勒,教授中医整脊手法。诊室里,他握着徒弟的手调整发力角度:“整脊是精粹,力度差一分,效果谬千里。”
那尔波勒始终难忘院长陪他完成第一次独立复位的经历:患者颈椎“咔哒”一声轻响的瞬间,王庭宏欣慰的笑容比任何嘉奖更珍贵。如今,这位曾因手法生疏而焦虑的年轻人,已开设小儿推拿门诊,用中医疗法呵护草原下一代。
王庭宏还牵头编写了《阿勒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带动医院少数民族医生申报3项专利,推动5项科研立项,让本土医生在实战中成长为医疗脊梁。
大爱无疆 跨越民族的守望
牧区的风雪从未阻挡他的脚步。两年间,王庭宏带领团队翻山越岭为牧民送医送药,61次义诊覆盖11个乡镇、109个村落。在距离阿勒泰市区150公里外的托勒海特夏牧场,70岁的哈萨克老人竖起拇指:“党的政策‘扎克斯’(好)!长春专家把健康送到‘家门口’了。”
王庭宏与牧民巴黑拉(化名)一家结为 “亲人”,定期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和药品。他还让保洁员米拉(化名)重获新生——得知米拉患有脑垂体瘤后,王庭宏紧急联系乌鲁木齐的专家为她安排手术。复查那天,米拉把自己制作的奶疙瘩、奶皮子一股脑塞进王庭宏怀里,反复说着 “您一定要尝尝”。
仁心永续 筑起生命边防线
作为院长,王庭宏推行中西医联合查房、援疆专家带药师查房,在社区建立起首个援疆名医工作室;还两度带队赴长春学习先进经验,将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引入边疆。
而牧民们最熟悉的,是他在融媒体平台主讲的《援疆专家讲堂》——这档采用汉语与哈萨克语双语播报的颈椎病防治节目,伴着奶茶的香气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长白山到阿尔泰山,王庭宏在日记中写道:“医者仁心,不分民族;大爱无疆,跨越山河。” 当被问及为何两度奔赴边疆时,这位荣获省市多项荣誉的医者目光温柔:“能为第二故乡贡献力量,是我一生的荣幸,更要让‘红医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蓝天下,牧场的炊烟再次升起,王庭宏的白大褂在风中舞动成旗。他用仁术击退病痛,以仁心弥合千里,在祖国西北的生命防线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医者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