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27载从医路,医者之光暖心绽放
“阿姨,您都85岁啦,身体比我妈妈还好,思维清晰,还能照顾老伴……”长春市第二医院翔运院区多学科诊疗中心监护病房里,主任刘新颖正在和一位重患家属说话。看似普通的交谈,却是刘新颖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从患者角度出发,用最柔和的语言展开最有效的沟通,是刘新颖一贯的风格。如果说医者之仁是患者的一束光,刘新颖则努力去做一轮暖阳。
女子本弱,为医则刚
从医27年里,刘新颖辗转了职业病科、心血管科、重症医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0年,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刘新颖扛起重任。从人员配备,到学科体系建立,从仪器设备选择,到关键技术运用,她一手主抓。
重症医学,顾名思义,面对的都是危重患者。一个患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患者的康复、家人的期望、经济的因素,方方面面压力都给到医生这里。
“领导点将,我一定要干好!”为了让扛起这份重任的肩膀更坚实,平日温文尔雅的刘新颖,展露出雷厉风行的一面。她言传身教,带领团队不断学习、持续“练兵”,以更扎实的基本功,应对纷繁复杂的病情,以良好的沟通技能,与患者、家属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双向努力,救治患者。14年过去了,刘新颖带领的重症医学科,集重症医疗和护理于一体,形成相对健全的学科体系,实现一个又一个院内“首次”,在救治危重患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名字之变,蕴含关爱初心
27年,就医环境在改变,医疗科技在进步,但刘新颖的从医理念始终没变,那就是以同理心、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进入重症医学科,很多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惧。这一点被刘新颖敏锐地察觉到了。
如何让患者及家属减少恐惧心理,提升就医感受?经过深思熟虑,刘新颖主张改换科室名字,去除重症字眼,加入多学科元素,并打破重症医学科全封闭管理,开启半封闭模式。所以,2020年开始,重症医学科这块牌子就换成了多学科诊疗中心。全新的理念和模式,让患者及家属进一步增强对科室功能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一个名字之变,背后却折射出刘新颖及团队处处为患者着想的细节。
每一次成功挽救,都倍感荣耀
多学科诊疗中心接诊的老年患者占比很大。
“老年重患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但这正是科室所要承担的责任。”
91岁呼吸衰竭、呼吸窘迫患者紧急入院。刘新颖和团队依据患者病情,斟酌治疗方案。切气管、通气、呼吸机支持、对症治疗、床旁专业护理……老人度过危险期,病情平稳了。90岁外院转入重症患者,来时插管,经过切气管、呼吸机支持治疗,患者感受良好,目前病情向好。
刘新颖说,每一例重患救治,都是如一次生死“闯关”,不仅考验她的统筹能力,也考验团队的整体实力,但每一次成功救治,都让她倍感荣耀。她说,这就是职业所带来的荣誉感,也激励她坚守在这个挽救生命的崇高岗位上。
温暖医生,也常常被感动
刘新颖的从医理念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个人,大家都带着“暖”。这份暖也被患者及家属感应到。因此,常有患者送来锦旗、感谢信,也有家属只是路过,却愿意提着飘香的水果进来再坐一坐、聊一聊。就是因为大家感念她那份自带阳光的温暖,和她的团队为医之美、为医之德,所以,才愿意送上美好的祝愿。这些时刻,刘新颖和她的团队总是被感动、被激励所包围。
“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急危重症救治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重症医学医生的必备素养。”对于自己热爱的这份医学事业,刘新颖有更长远的规划,她着眼年轻团队,希望他们更强,让重症医学更强。她的心愿是让更多重患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救治,让医者之光在此绚丽绽放!